|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泗洪青阳史话

泗洪青阳史话

关键词:泗洪地名由来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泗洪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sihong.ccoo.cn
  • 感谢 jss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75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青阳史话
青阳镇坐落在洪泽湖西岸,系古泗州四大古镇之首。它的南面是汴河,发源于河南荥阳,旧称阪水。


北面是濉河,源于开封陈留。濉汴河像把张开的剪刀把古老的青阳裁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地形。
青阳地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泗虹合志》曰“青阳古国名少昊,青阳氏分支子于此”。青阳


本是复姓,可以说是青阳镇最早的姓氏。其二是民间传说,很久以前,青阳原名青羊,是五色羊云游


天下,青阳留在这里,其他四色羊分散在东西南北。《说文解字》中的“羊”是“祥也”。所谓“五


色”就是指古徐州五种颜色的土壤。《汉书.地理志》中注释:“王者取五色土,封以为太社,而此


州毕贡之,言备有”。
传说并非可信,而青阳镇历史上曾用过集、寨、镇、关、汛等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根


据史载,青阳氏是黄帝(轩辕)支子分封于此。黄帝有4妃25子,分为12姓,古之姓氏是由此开始的


,青阳氏就是其中的姓氏之一,距今已有5000多年。青阳镇属徐国,《泗州志》明确记载:“夏禹分


天下为九州,封伯翳子若木于徐,为徐国子爵。商朝时皆为徐国。”青阳汴水之南,原有一座皇姑庵


,相传是徐偃王皇姑修道之所,解放前曾有人在庵中拾到金砖。徐偃王在周穆王时,施仁普闻,江淮


诸侯,从者三十六国,国王闻之,遣使至楚,命伐之,偃爱民不斗,遂为楚败。春秋时期,偃王子宗


复封于徐,传11世,国都就在今天的泗洪境内。
由于青阳在当时是水陆交通重镇,必为四方诸侯所虎视。《泗州建置沿革表》中记载:徐国在春秋时


期为吴国阖閭所灭,越灭吴后又属越。战国之初,楚灭越,属楚,考烈王畅春申君淮北12县,此亦为


封邑。
青阳为泗州首镇,东西水陆二路必经之地,从经济地位来讲,青阳自古也是“膏腴之乡”,总为兵家


所必争之地。20世纪70年代初在开拓青阳镇河工地时,曾出土了楚国金币—“郢爰”,这为考释青阳


镇春秋战国史提供了根据。
秦汉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结束了春秋战国争霸称雄的混乱局面,社会的经济


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六朝以后改变了过去南贫北富的状况。修筑运河使漕粮西运,始有奔流通往。
到了隋朝,隋炀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青阳


地段的古汴渠,上接通济渠,下连山阳渎,是汴东地区一个重要关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素有“


皇姑庵怀古、碧霞宫晨曦、城隍行宫落照、玄坛庙晚钟、汴水清波、隋堤烟柳、重岗山蜿蜒、汴河渔


火、三步两桥、一步两庙”的十景名胜。《泗虹合志》中对青阳地区的隋代古迹作了部分记载:城隍


行宫,因隋炀帝南巡在此驻跸,所以也叫隋炀行宫。
该庙位于镇西北隅,前临汴水,背依濉河,三面环水,初建时分前殿、正殿和几间僧用配房,一座钟


亭,均砖瓦结构。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又南巡,沿途建许多行宫,此庙遂得以大规模修建


,建筑分前大殿、正殿、后宫、东西配房和廊庑。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内院大花园,琼花碧草,馨


香馥郁,青松翠柏,绿影掩映。每当傍晚,夕阳晚照,红霞万点,金碧辉煌,好不壮观。拦驾桥在青


阳西,相传隋炀帝南巡有马公谏阻不纳故名。再者就是青阳东南10里的麻胡城,位于汴水南岸属隋代


城旧址,现保存完好,是目前古运河线上十分少见的隋唐古迹。
到唐宋时期,古运河就更加成为中央政权的生命线。每年江淮漕运皆赖此运河,一旦中断,中央政权


就会出现危机。由于古运河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国家的经济动脉,因此沿线的城镇也随之繁


荣起来。“青阳关津”也在这个时期扩大了它的建筑,可以说是古代青阳的最兴盛时期。当时青阳一


带运河“水阔而深。帆樯杂沓,商贾云集”,真象宋代诗人诗中描述的那样“官舻艑客满淮汴,车驰


马骤无间时”。“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青阳即命名青阳镇。”
1127年5月,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迁都南京,正值金兵不断南下。泗州一带是南北交通要道,


也是抗金战争重要地区,青阳在这场战争中难免灾难。当时青阳寨留兵戎守,在近代史上故有“青阳


寨”之称。《帝乡纪略•形胜》篇中记载“南唐后,宋人言淮来,大军分屯,烽相望,其势不可犯也


。”南宋王朝苟且偷生于临安,置中原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京都从开封迁到杭州,漕粮不需再西运


,再加上战乱,这条古汴河也不为统治阶级所重视了。元朝时大运河改道,由山阳渎经泗阳、宿迁北


上,沿线的城镇也就逐渐的繁荣起来,而原来故道线的城镇也失去了它的历史地位。“虽然人情何择


,队利是趋,故利之要不在,而镇集之兴废之”。
明末清初,运河古道虽已废,然泗州境内仍有断流。夏秋水涨,商船尚可往来。青阳隶属泗州,为汴


东地区一大走集,逢集期(农历每旬三、五、八、十日集),四乡之民汇集于此,生意兴隆,市井繁


荣。清代、镇内住家800余户,多姓朱、席、梁、陈,有四大家之称,后又兴起许、石、江三大财户


。嘉庆年间,泗州举人知州正堂郑裕中曾偕礼宾200余人,浩浩荡荡而来,到其妻许氏府第祝寿,交


赠寿匾一块,上绣有“松操柏纪”4个大字。
青阳在明清时期为税务关卡,桥头竖有一面红色旗帜,上书“税务”二字,水陆商客过此必经盘查,


交纳税银。民国7年(1918年)由军方(军阀)所管,故地方志上又称其为青阳关。这里还开了隆源


、恒权、同和、兴源等8大糟坊。数十家酒油作坊,有南义和北义和商店,高记杂货,喻记药铺,杨


记棉庄,万顺银楼,反映了青阳镇经济复苏。
古镇青阳、占地千余亩,全镇12条大街:西大街、沟西街、瓦滩街、牛市街、鸡心街、前街、敞巷街


、弯子街、南小街、东小街、桥南街、新集街,街心均系条石铺砌。街两旁楼房店堂、作坊星罗棋布


。有七座桥:汴河桥、蛮子桥、北门桥、疑方桥(又名迎芳桥)、太平桥、东门桥、拦架桥。14座祠


庙:城隍庙(又名城隍行宫)、玄坛庙、碧霞宫(又名奶奶庙)、火神庙、三宫庙、皇姑庵、茶庵庙


、许氏祠堂、江氏祠堂、石氏祠堂、玉皇庙、礼堂、龙王庙、恶水庙。城郊北有程家庙、西有房寺。


建筑格局很有都市的风貌。在诸多寺庙中以城隍庙最佳。原青阳寺庙众多,四乡八邻多来敬香,求神


拜佛的人络绎不绝,这给古镇青阳也增加了佛教的色彩。有三月初三玄坛庙会、四月初三骡马大会、


四月初八城隍庙会之风俗。
明清前有朱、席、梁、程四大豪富。近代又兴起了许、石、江三大氏族,他们不仅族大人多,而且富


甲一方,名扬百里。为了炫耀祖上之功德,教育后代不能忘祖,修家谱、建祠堂,春秋四季祭祀。
泗水许氏祠堂,初建无考。为上以妥先祖之灵,下以垂后昆之范。许族旧祠,初建青阳,以地基狭隘


,草创数楹,迭遭水患,遂至倾颓,同宗恨事。族祖登瀛,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入都,与微士


公商议,微士公捐银200两,先为倡议,宗人踊跃输数千金重计,址移至青阳镇东圩门外(现颖都家


园小区北门),至嘉庆三年(1798年)祠工告竣。
许氏祠堂正殿为三明二暗,五间大殿。明间供先祖排位,暗间有阁楼。青砖垄瓦,高大雄伟,威然壮


观,是当时青阳最典型宏伟建筑之一,故有江氏祠堂、许氏楼之说。请道光皇帝御赐许联镖铜铸隶篆


“寿”字花匾,安坐祠堂脊顶正中,使许祠生辉。故有江祠“鸡爪寿”、许祠“插花寿”之说。
江氏祠堂,始建无考,因年久失修,居庐破败。经族人公议,为追念祖德,春秋祭祀先祖,于清乾隆


年间二次重建,至嘉庆三年(1798年),祠竣告成。
江氏祠堂,坐落在瓦滩街北首,坐东面西,是一所深宅大院。整体布局为大门、前殿、正殿、学堂。


南北有垣墙围护,高约丈余。大门两侧石狮,形态逼真,威严端座。大门楹联为:“世泽于今光泗水


,家声自古振兰陵”,“江氏宗祠”大匾横悬上端。进正门经前殿向后行便是正殿,高大雄伟,飞檐


翘首,“鸡爪寿”吉祥物悬于正殿脊顶,召人眼目。正殿门楹联是“木本水源勿忘祖德,秋霜春露聊


敬我心。”殿内供奉先祖牌位,一年四季香火不息。出正殿北耳房,进月门有一小院,转而进南小门


便是后院,后院廊房为家学,后殿为族长办公视事地方。江氏族堂号为“兰陵堂”。
祠堂整体布局为三进四院,按祭祀,议事、书院、居庐等分序而建,层次分明。共有殿舍四十余间,


青砖垄瓦,古色古香,是当时青阳镇一所较大豪宅。
石氏始祖石覆闻,明洪武四年(1371年),任汝宁府知府,在任期间,体察民情,救贫济困,乐善好


施,功绩显赫,声誉大振,告老还乡后,由枣强迁居山东昌邑。其子孙为追念先祖公德,建公祠,号


为“乐善堂”。
泗水青阳石氏家族,至清嘉庆年间,族丁渐旺,富户较多,为念祖之功德,弘扬石姓之名望,经族人


公议,在青阳东圩门外(现颖都家园南门一带)置圩宅,名为石小圩,建石氏祠堂,仍取号为“乐善


堂”,供奉先祖牌位,春秋祭祀。大门楹联为:“世泽於今绵泗水,家声自古振山乐。”
石氏祠堂初建时,因选址不当,建在水塘崖边,白天砌墙,过夜就倒塌,一连数天仍旧,不知何因,


故有“江氏祠堂、许氏楼,姓石盖的夜夜愁”之说。据说是建在鼋的身上。后只有移地再建,祠竣告


成。
许氏石氏两祠堂于1949年建国前被废,江氏祠堂解放后为公立青阳小学校,现旧祠原貌全无,替代是


座座教学楼。
历史上的名人游客曾在青阳驻足,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隋唐古迹在青阳成千古佳话。唐代诗人


白居易、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胡曾、清代的凌梦阳等都曾吟诗作赋寄语抒怀。
革命战争年代,古镇青阳又成了军事上的重要据点。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共为保卫青阳和夺取


青阳,曾发生过多次战争。1948年3月18日,青阳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4月正式建立泗洪县,


青阳是县政府所在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型的青阳城市,成为泗洪县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工商企业、城镇建设、交通运输、财政金融、文教卫生等事业,均得到迅速发


展。
青阳如龙腾云上,击破巨浪乘风飞。20多万青阳人民,正迎着绚丽的朝阳,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


意进取,勇争一流的精神,让古镇青阳再绽新姿,续谱新的华章。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