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特产 > 上塘贡米

上塘贡米

关键词:上塘贡米,泗洪特产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泗洪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ss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25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上塘贡米又名"青杆粘子"的米,产于泗洪县西南的上塘镇,米粒长腰腰的,青梗梗的,碧绿透明,放在露天的水里,如水的波纹晃动;摆在碧玉中间,似雕刻家琢出的工艺品;煮成米粥,象三月桃花浸染,白里透红,香气弥漫。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朝廷派一位大臣,打着"如朕亲临"的圣书匾,奉命到南京评选贡品。当时泗州秀才李建成受命送去上塘集的青杆粘子米,参加评选。

评选时,一些参加评选的官员认为上塘的青杆粘子米不如无锡的"红玛瑙"米,理由是:上塘的青杆粘子米颜色为青玉色,不如无锡红玛瑙米色质鲜艳,欲将其列为第二。李建成一见,急忙申辩说:"米是食粮,是用来吃的,不应只看外表颜色,应该将米煮成粥,看粥的味道和浓度。"钦差采纳了李建成的意见,当场试验。在煮青杆粘子米时,刚冒热气,已经满屋飘香。粥煮成后,掀开锅一看,稀粥面上好像结了一层薄冰,挑去一层,顷刻又结一层,连挑七层,仍然还有一层薄皮,米汤的颜色则红莹莹的。而无锡的红玛瑙米煮成的粥,不仅香味、浓度比不上上塘集的青杆粘子米,根本挑不出七层皮,因而青杆粘子米夺得了第一,被选为贡米。从此,上塘贡米就遐迩闻名了。

新中国成立后,上塘的青杆粘子米曾多次选送北京。1958年,上塘乡一位劳动模范上北京开会,给国务院带去18斤青杆粘子米。这18斤米是当地人民推选一位最有名望的加工大米能手赵德业精心加工的,带到北京后,国务院还给了一张收条。

上塘集青杆粘子米,并非上塘镇所有土地都能种植,据说只有"龙井"口的地方才能长出青杆粘子米。

关于青杆粘子米,上塘地区至今还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

相传,西周时期,周景王、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与晋国范氏缔结婚姻,在晋卿内讧中,刘氏帮助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刘文公手下大夫苌弘被周人冤杀。《庄子.外物》载:苌弘死于蜀,藏起血,三年而化碧。苌弘被冤杀后,当时徐国的国君甚感不平,偷偷将苌弘洒在地上的几滴血连土带回徐国,埋葬在上塘集龙嘴口。后来这里的米,忽然变成碧玉色,煮出的米汤又呈桃红色。也就是说,米质变了。

至于龙井,上塘集西北角确有一口。井筒用一色大青石砌成。井台用一块大青石镌刻而成,高尺余。年深日久,提水的绳子将井口内壁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沟槽。井有多深,无人知晓,只听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上塘龙井深又深,一头水桶一头绳。"龙井的井筒,建造得上小下大,上小不过穿心三尺,下大却有三丈见方。井壁上还镌砌三个玲珑剔透的龙头,从上到下,分层装在井壁上,终日不断地喷吐泉水。据说,龙井从未枯竭过,不论年成多旱,龙头总是泉水不断。这就是"龙井"名称的由来。

上塘"龙井"口原为徐偃王葬苌弘血处,只有这个地方的土地,加上"龙井"水浇灌,才能长出"青杆粘子"米来。说来也怪,用同样的稻种,种在别的地方,就长不出"青杆粘子"米来。从科学道理上讲,独特的土壤和水质是出好米的关键。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